1)第七章 任事多劳宣政郎_三国之问鼎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做为统帅一军的将领,该不该有自己的主见?是不是一定要对上级的命令唯唯诺诺?刘琮认为,在战场上将领可以而且必须有自己的主见,不仅仅因为“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而是因此战场之上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所谓战机瞬即万变,若是事事请示,全无自己的判断的决定,不打败仗才见鬼了。

  这方面的反面教材实在太多,那些庸庸碌碌唯命是从的将领,只能匍匐在胜利者脚下成为其史书上的注脚。

  至于上级的命令,那也要看是否是乱命,昏招。刘琮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多数情况下,他是不会在战场上对正在指挥作战的将领们指手画脚,越殂代疱的。

  然而在战略方面刘琮却不愿意看到将领自作主张,这并非对他们能力的质疑。做为带兵的将领,可能在战场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因其一直统兵作战,对于整个大局的了解和把握,自然不如总揽全局,一直为此谋划布局的刘琮、贾诩等人认识那么全面,了解那么清楚。

  后世读史,刘琮一直不太理解的是为何被刘备信任有加,破格提拔的魏延为何总是被诸葛亮所压制。及至后来他慢慢明白了,所谓的压制并不存在,如果说有迹可循的话,最多也只是诸葛亮反对魏延自子午谷出兵之计。当然这种军事上的左倾机会主义冒险是被很多后人所批判过的。至于后来魏延招祸取咎被兵败身死,历来有很多种说法。但是现在的刘琮才算彻底清楚,为何魏延在原本的历史上,会落得那样凄惨的下场。

  这其中固然有其性格上的原因,但最重要的,恐怕还是他“不在其位而谋其政”的缘故。

  任何一个国家也好,集团也罢,在决定国计民生这样的大事上,必须而且只能有一个声音。在此之前怎么商议、吵架、妥协、拉拢都行,但是在重大问题上,必须保持步调一致。唯有如此才能谈得上合力,才能谈得上众志成城。否则你说往东他说往西,又没有一个权威来做出最终裁断,大伙不乱套、不离心离德,不各自为政,可能吗?

  不过这次鼓动出兵许都以迎天子的,并不是魏延,而是荆州军中的少壮派。这些人多为校尉、牙门将等中下级军官,对于刘琮的忠诚自然无可置疑,但他们所掀起的这股暗流,却已经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并且已在荆州军中,形成了一股风潮。

  宣政郎们最先注意到这个情况,起初只是几个从交州返回的将校在相聚饮宴时谈及,因谋取西川的战略只有刘琮、贾诩、徐庶等少数人知道,所以在他们看来,现在就是出兵攻打许都的最好时机。

  曹操不是刚和袁绍经过一场大战吗?袁绍虽败,曹操的日子也不好过啊,那还不趁此良机出兵北上,难道要等曹操缓过这口

  请收藏:https://m.shuxiangj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