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章 任事多劳宣政郎_三国之问鼎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气?如今咱们已占了江东,侧面之敌已去,又平了交州,后顾之忧已除,还怕什么呢?

  益州?益州不是也刚刚才平定了内乱,哪儿有心思对付咱们?更何况借他刘璋两个胆,他敢派兵来吗?

  汉中?张鲁那神神叨叨的家伙,只怕打定主意缩在汉中那个乌龟壳里,不打算出来了吧?

  如此种种言论,经过他们的大嘴巴四处宣扬,着实蛊惑了不少急于建功立业的军中将校。他们能有今时今日的地位,还不都是因为战场上捞了军功,才得以升官的吗?

  眼下荆州和扬州虽然遭了水灾,可总不至于连出兵许都的粮食都拿不出来吧?若是依着他们的想法,也不用多,步骑三万足矣!

  最初听到这些言论的时候,刘琮并没有太放在心上,反倒觉得将士们没有因为连年征战而生出懈怠之心,颇感欣慰。但是随着这股风潮愈演愈烈,刘琮便觉得不能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了。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他对于军队的控制力,有所下降!所谓下降,并不是指刘琮指挥不动,而是这些军官有了自己的想法,虽然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若是关键时刻,先虑自己后虑大局,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如果认真追究起来,出现这样的原因,也有刘琮自己的功劳。如今荆州军中的中下级军官,多是识字读书的,而这个识字读书也正是刘琮在军中一力推行的结果。脑子开窍了,有了自己的想法,这并不是坏事,但如果因此而影响大局,那就是坏的不能再坏的事情了。好在通过向各部宣政郎了解之后,刘琮还没有发现这批人有拉帮结派的行为。若是一旦发现,刘琮是断然不能容许的。

  怎样将这场风潮平息下去?刘琮并未就此询问旁人的意见。即便对贾诩,他都只是知会其事而不加咨询。以贾诩的心机,也自然不会主动在此事出谋划策。告诉诸葛亮此事而不问怎么处置,也是同样的道理。

  刘琮没打算动用特卫营,难道就因为将士们立功心切,加以惩处?刘琮除非疯了,才会动用特卫营去处置此事。

  关于这件事如何处理,刘琮其实心中已有定计。

  在诸葛亮回到襄阳后的第二天,各部宣政郎便陆续从各地赶到襄阳,在城北军营内,刘琮将他们召集起来,一连数日上起了“政治课”。

  宣政郎之设,在如今这个时代唯有荆州军独有。随着刘琮有意识的不断给他们加品级加俸禄,宣政郎在军中的地位,也日渐提高。现在宣政郎们也多加了杂号将军,虽然没有指挥军队作战的权力,但军中其他大小事务,多由宣政郎主持。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如今这批中下级军官,多数都曾经是他们的学生。

  什么?谁说教你认字的就不是先生了?更何况宣政郎们还不仅仅是教其识字这么简单。对于军令政令的解读,是他们,耳提面命督促其读兵书的,也是他们。参赞军务,安抚士卒的,还是他们。在各部军中的影响力,除了统领该部的主将,就数他们了。

  而且这种事刘琮出面并不合适,难道要让他下一道军令,让诸将校勿论军机大事吗?又或者说,都给我老实待着,明年哥带你们杀奔益州,到时候有的是战功可得?

  所以让宣政郎们先领会自己的意图,再去给那帮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将校们施加影响,这才是刘琮所想好的应对之策。本站网址:..,请多多支持本站!

  ...

  请收藏:https://m.shuxiangj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