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九十五章:高手在民间_史上最强崇祯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容侵犯的主权,并且传递给沙皇阿列克谢一个讯号,大明并非满清,如果开战,怕最后玩不起的还是你们。

  且不提蒙古这边对天可汗崇祯大帝的愈发爱戴,后者现在正有些犯愁,不知道从何时起,自己竟然近视了。

  这在现代是个小问题,配个镜子就完事儿了,可在古代这却是个大问题,这时候到哪特么去找眼镜店验光配镜去?

  崇祯皇帝穿越之前眼神好得很,没想到穿过来之后几年的功夫居然近视了,可能是这几年用眼过度太累了。

  当然,现在仅仅是有一丁点近视,没有到很严重的地步,崇祯皇帝估计现在自己也该有个五十度一百度左右,影响还不是很大。

  这是个两难,要处理国事就免不得要看折子,原本那个崇祯皇帝有很好的习惯,所以眼睛一直保护的很好,而现在这位就不一样了。

  现代穿越过来的他,压根就没在古代想到近视这个问题,平时看折子时候的习惯也不是很好,现在就有点难受了。

  看折子和熬夜处理国事会加重近视,要是不看,好不容易转好的形势怎么办,那可是片刻耽搁不得。

  自己既然近视了,那就得重视这个问题了,迫不得已,崇祯皇帝找来洋人汤若望和南怀仁,询问他们此时西方关于给近视眼配眼镜的问题。

  一问才知道,此时的西方实际上已经有了熟练的眼镜制造工艺,可大明还没听说有谁会做,崇祯皇帝只得让三厂一卫动用情报网去明察暗访。

  番子们的作用再次体现出来,十几天的时间,全国各地各种在镜片方面有些才能的人如雪花一般被呈到御前。

  在这些人当中,有不少具有真才实干的,也有许多滥竽充数骗钱的,崇祯皇帝想找一个领头羊推进大明的镜片工艺,所以一直都没下旨决定。

  这天,吴县的锦衣卫百户上了一道折子,说是在江苏吴县有个年仅二十岁的青年人才附和人选,这个人叫孙云球。

  孙云球出身于一个已衰落的官宦之家,可以说一家都是很有学问,其父孙志儒,崇祯查阅档案发现曾做过福州、漳州知府,祖上最高还干过巡抚。

  孙云球其母叫董如兰,是个有知识的妇女,历史上孙云球著作《镜史》的序,就是董如兰写的,只不过这孙家运气很差。

  孙云球年幼时,家道尚且殷实,不过当时江南流行结党,复社学子到处抓人入社,宣讲经义,孙云球无心结党,又因此遭受复社报复,无法专心研究,便与父母商议后决定迁居苏州虎丘山畔。

  据说这个孙云球自幼聪颖异常,十三岁时岁即考入吴江县乡学,人称神童。

  锦衣卫还查到,他不仅研究古史经验,从西方传入的数学知识,探讨测量、算指、几何之法更是他主要学习的方向,除此之外,他还精于器械制造。

  崇祯皇帝没有急着去召见孙云球,他在等一个消息。

  几日之后,几匹快马分批入京,将几道折子呈到御前,却是吴县的县令和东厂方面传来消息,印证了锦衣卫在此之前的消息。

  吴县县令的折子上有这么一句话:“精于测量,凡有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

  东厂还查到,孙云球为了校准自鸣钟,在十四岁那年与家人研究制造了一种名为“自然晷”的仪器。

  这种仪器有点超前,可以根据日影定时刻,起初很多人只是抱着不用白不用的想法,然而经过吴县百姓的多年使用后证明,以之判定时刻,十分准确且误差极小。

  此后,年仅二十岁的孙云球一时之间声名鹊起,直到如今被锦衣卫和东厂发现,将他推荐给崇祯皇帝。

  请收藏:https://m.shuxiangj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