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六十八章:镇江大将_史上最强崇祯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关外适逢如此巨变,若禁军主力还在,必定是收复辽东的好机会。

  朝臣的意思,是对退位的小皇帝顺治表达惋惜,借着这个因由,向世人宣称多尔衮的残暴不仁和众叛亲离,大明才是正统。

  在崇祯皇帝看来,大明本来就是正统,建奴就算自立了一百个皇帝,那也还是蛮夷,这他娘的还用特意去宣示。

  这不是多此一举么?

  包括李自成、张献忠在内,他们起义小运动整了大半辈子,顶了天也就是来上一句“暴明运数将终”,。

  谁敢说朕不是正统的,说出来,看天下人不笑话死他!

  崇祯皇帝是个不安生的主,宣示正统这个傻子的事不会干,直接给pass掉,但是朝臣建议也有好的一面,鞑子这个乱下来的功夫,得趁他病要他命。

  便是如今京军主力不在,要不了他的命,这么好的机会也不能浪费了,那也要闹他一闹,让他伤筋动骨。

  实际上崇祯皇帝心里明镜似的,就算主力在,倾巢而出,那也不可能要了建奴的命,没准还一不小心又把他们整合起来。

  于是崇祯连夜给东江镇的总兵黄蜚下旨,这前去传旨内宫司礼监的人选,自然还是回到京师不久的李凤翔当仁不让,反正这货东跑西跑的也习惯了。

  让他多出点差,见识见识市面也好。

  最主要是用这小子放心,除了贪点份子和孝敬以外,这么多次了也基本没别的心思,事儿都办的利利索索,省心。

  该多说的让他说的大张旗鼓,不该多说的向来也是绝口不提,偶尔还能把自己宣旨的意思揣测的八九不离十,来一个完美配合。

  小李子传旨的功夫可以说是练到家,快晋升成“人旨合一”的境界了,这样的机灵鬼谁不喜欢用。

  “大帅,建奴出这么大的事儿,朝廷这次的旨意不用猜,肯定是叫咱们配合大军,来一个东西夹击,收复辽东吧。”

  东江镇游击将军唐世荣在黄蜚他舅黄龙做东江镇总兵的时候,就跟随在麾下走南闯北,虽然不算怎么出名,如今却也是黄蜚的左膀右臂,颇有能力。

  后来黄龙在旅顺口被清军伏击战死,因为他没儿子,所以朝议选了外甥黄蜚继承为守备。

  为什么不叫他继承总兵?

  一是于理不合,当时的黄蜚太年轻了,而且屁军功没有,直接做总兵很难服众,二便是东江镇已经被建奴攻陷了,哪来的总兵可做。

  从崇祯六年开始,黄蜚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大捷虽然没有,却是小功不断,顺顺利利的从守备升署都督同知、援剿辽东水师总兵,已经算得上是久经善战的一名总兵。

  崇祯皇帝穿越过来之后的十几天,兵部还给他加了提督关辽通津淮海江镇水师便宜行事的衔头。

  这个事儿当时崇祯是不知道的,毕竟忙于保命无法自拔,对这种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可能一晃眼就扫过去了,压根没在乎。

  要么说金子在哪都能发光,当时的关外渤辽之地,毛文龙死后几无明军将帅,但黄蜚不光在如此恶劣的形势下活了下来,还不断建功,辽左人皆称“小毛帅”。

  他不断打游击,时不时还率兵登陆,策应辽左揭竿而起的汉人义军,让金、复一带的清军十分头疼。

  崇祯十九年的时候,崇祯皇帝从兵部任命公文上发现了这颗金子,刚巧当时有重建东江镇的心思,便派他任了总兵。

  要说当时崇祯给了黄蜚什么,除了总兵的空名和所谓皇帝信任你相信你的激励言语之外,几乎就没有多少实质性的东西。

  如今再一看,东江镇不仅叫黄蜚建了起来,而且还愈发的发展壮大,便是连朝鲜境内的铁山都已经插上了大明的国旗。

  李凤翔来到这里时,见到军容严整的东江镇兵马也是惊叹不已。

  请收藏:https://m.shuxiangj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