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四十章:郭尚友_史上最强崇祯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底需要多久。

  一方面持续诛灭东林,另一方面,崇祯皇帝也开始着手在朝堂上建立自己的嫡系。

  自崇祯十七年开始,朝廷连续启用冯铨、郭尚友、王绍微等一批在崇祯元年遭“阉党”之变削职的大臣,但令人意外的是,魏藻德还是首辅。

  此后,冯铨入阁,绍微得任天官,尚友乃为提督,此时皇党初显,而诛灭八大晋商,夷钱谦益十族,蒋德璟进位,魏藻德功退,则是皇党勃兴执政之始。

  崇祯皇帝在时次辅蒋德璟的建议下重新启用郭尚友,叙列往功,充为南京京营提督大臣,掌南京京营之兵马、钱粮、分配等诸事。

  南京兵部尚书一职自史可法调任都察院御史以来一直空缺,朝廷也没有明旨任命其他人不缺,可是实际上,郭尚友、周经武和马士英三个人,却已经掌握了南京城全部的兵马城防。

  崇祯皇帝任命郭尚友之后,自然有所防备。

  据厂卫密奏,郭尚友到任后常与神武军左都督周经武、南京吏部尚书马士英等帝党成员往来,对崇祯皇帝诛灭东林只字未提,却为诛东林尽心尽力。

  魏藻德卸职前曾言:“纠合以往,善儒(郭尚友字)实有功无过也。”

  郭尚友在鞑清入关后力拒未仕,在历史记载上自然是寥寥数语,然而崇祯启用此人毕竟是有原因的,郭尚友在万历、泰昌、天启三朝为官时政绩在内廷早有备案。

  再加上东厂遍布天下的档案、卷宗,要想捋清一个人到底是忠是奸,对崇祯皇帝来说其实非常容易,越是查,崇祯皇帝就越是对郭尚友喜欢起来。

  相比那些高喊道德口号的东林党而言,郭尚友才是真正的清流。

  东厂潍县地支在崇祯十九年初上报,郭尚友在文人中声名极臭,但是在当地衙署中至今仍存有威望,市井中亦皆如此。

  被革职这么久的一个人至今在地方上仍有威望,听起来就跟放屁一样。

  崇祯又亲自派人下去暗访,却发现这是真的,每问起百姓,不管男女老少,皆是异口同声称“郭尚书”为官清廉,刚正无私,被削职才是冤枉。

  起先崇祯皇帝不信传言,勒令东厂重新彻查郭尚友,王承恩却也说了,他发现在万历末年时任县令的郭尚友因替百姓请冤而得罪权贵,以致当年考核无法升迁之事。

  细数此类事件还有很多,似乎正是郭尚友屡屡不得升迁的主要原因。

  天启年间,山东数县发生饥荒,上任途中路过的郭尚友倾囊相助,甚至向友人借问银两,到处奔走筹措银两,资虽不济,但却使百姓十余户得以活命。

  后来,王承恩在调查中发现,郭尚友一个县令,凭政绩早就该调任升职,但他却足足干了十几年,就算遇到调任,也是将他调往偏僻常人不远去往之处。

  说白了就是政绩低的那些无能之辈上去了,政绩高的如同郭尚友这般反而遭到贬黜,这么奇怪的事儿就很值得东厂的注意。

  究其原因,自是当时郭尚友行事得罪了诸多官员、权贵,以致声名不佳,不附东林,更使得他升迁无望。

  说来好笑的是,直到魏忠贤所谓“阉党”执政时期,郭尚友才被召往京师开始任实职,直到官至户部尚书。

  晚年回乡,逢山东灾荒,潍县尤为严重,郭尚友又尽散家财,煮粥周济灾民,无数饥民得以存活。

  崇祯十二年,郭尚友与县令邢国玺集资修城,改土城为石城,并铸铁炮置城四角楼。

  崇祯十五年秋,鞑清兵马围攻潍县,郭尚友仍与张尔忠、胡振奇等同县令周亮工固守御敌达三月之久,使县城免遭蹂躏,百姓复得安居乐业。

  郭尚友虽削职在家,可就连当地县令都对他尊敬备至。

  请收藏:https://m.shuxiangj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