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704章 策有高低_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同,其不仅在形式上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并且形成了国家政权,建立了国家制度,对辖境实施有效的管理。按理说已经可以与国家名义与大宋谈判,但是赵昺不愿意,一个统一的游牧民族国家,比之松散的部落联盟更具威胁性,同样需要花费大量军费保持强大的武力予以压制,以其这样不若将其灭国,起码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保证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和平……

  “陛下,历朝史家皆已大汉武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而自豪,即便草民今日说起亦是不免心中激荡,欲提刀上马酣畅淋漓以犁庭扫穴之威封狼居胥。想陛下同样有将蒙古人逐出中原,牧马塞外之志,而今陛下收复中原在望,自不会与敌媾和!”刘因看南朝皇帝若有所思,也大概明白了其的心思,又言道,“但是此策亦有隐患,不惜代价的进攻,实际上对国家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皆会造成极大的负担。”

  刘因边说边看着南朝皇帝的脸色,并非出于胆怯和奉承,而是清楚自己的身份,说好听点儿勉强算是谋士。而他行事有些迂腐,性格倔强,可读了那么多书,也明白君王的谋士尽管能量巨大,甚至可以影响到其的决策。但事实上,谋士的主要责任还是出谋划策,那个拍板的人不是他。

  且刘因清楚谋士的定位与求胜之道。相比于武将,做谋士是风险低收益大的差事,可作为一国之君可揽天下英才,正是所谓的谋士如云,若想在其中脱颖而出,让君主见到自身的才华,往往会多给君主出几个主意,才能出将入相,封妻荫子。

  换言之,谋士也是在为君主、帝王打工,所以在考虑问题之时,谋士时常会以自身为出发点。因而也可以说谋士执着的并非江山社稷,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但出于保护自己,在君王问策之时,往往会提出上中下三策。

  既然有三个选项,那么君主就有选择的余地,如果君主选择了一个,而恰好印证了印证的结果,那么谋士也可以自圆其说,如此一来,就比只出一个主意的风险低了不少。然而,事实上,作为君主并不在乎所谓的上中下所代表的意义,在一位明智的君主看来,一个主意也好、三个对策也罢,只要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对自身有利,就可以采纳。

  某种意义上说,决策的成败,一方面在于谋士的才能和忠诚度,另一方面,则在于君主的谋略和判断力。但刘因清楚自己的身份尴尬,他虽入宋营,但他的身份仍然是元人,且是戴罪之身。南朝皇帝向自己问策,可能是一时兴起,也可能是对自己的考察,对答不当就有性命之忧。

  而他在行营中待了这么长时间,从周边人的口中对南朝皇帝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想其年仅六岁就开府建衙,虽有僚

  请收藏:https://m.shuxiangj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