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655章 很有见地_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中原直面蒙军主力,宋军需要真正能独当一面的将领。

  就像乔行简的话“今边面辽阔,出师非止一途,陛下之将,足当一面者几人?勇而斗者几人?智而善谋者几人?”“陛下之兵,能战者几万?分道而趣京、洛者几万?留屯而守淮、襄者几万?”。孟珙确实厉害,可仅有孟珙也不够啊!

  最后还是后勤问题,中原残破已经无法做到自给,而江南经济形势也是一片狼藉。且为了防守漫长的防线,不得不部署重兵,军费开支浩大,财力不足以支撑起长期的战争,导致拖欠粮饷的事情成为常态,使得军队士气不高。

  廖东的分析让几个人连连点头,这些观点比之他们私下论兵得出的结论更为贴近当时的现实,而非臆断。他们也已国有孟珙这样的大将来驳斥,可想想在端平入洛的行动中,宋廷派出的全子才和赵葵,却皆是一战即溃的货色,辩解几句自己都没了底气,只能默默听其畅谈。

  而后廖东又说起之后蒙古侵宋,双方在战略和战术上的策略。

  彼时双方战线,东起江淮,西至秦岭、陇西,按照宋朝的行政区划,形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战场:东路江淮战场,介于长江、淮河之间;中路荆襄战场,其焦点就是襄阳一线;西线四川战场,又称巴蜀战场。

  东线,蒙元大将阿术鲁统帅,以张荣为先锋,出河洛,重点进攻徐、邳。中线,窝阔台第三子阔出和诸王忽都秃、口温不花及木华黎之孙塔思率领,出唐、邓,重点进攻襄阳、樊城。西线,窝阔台次子阔端率军重点进攻秦巩、巴蜀。

  在之后几年里,蒙古军队优势明显。西线,阔端迫降占据巩昌的金国旧将汪世显,增强了实力。次年,蒙古攻破阳平关,打开了进入蜀地的通道。几年间,西线蒙军如入无人之地,宋军接连战败。

  中线,自岳飞开始,南宋军民历时近百年经营的襄阳一带,一度被蒙军攻陷。唯有东线的情况稍微好一些,南宋军队与蒙古军队旗鼓相当,互有胜负。

  宋廷之所以还能够在劣势下勉力支撑,主要还是蒙古人有其自身的严重不足,那就是没有稳定的权力交接体系。自窝阔台汗去世,蒙古最高权力几度变革,甚至一度出现汗位空悬长达三年的尴尬场景。

  使得大宋获得了喘息之机,在各个战场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西线,接替孟珙的名将余玠在调整军队的同时,构建了以钓鱼城为代表的川东山城防御体系,有效遏制了蒙古人的骑兵优势。东线作为临近南宋京畿的要地,更是集中大量精锐。因此,蒙宋战争一度陷入僵持。

  中路,孟珙训练新军的行动成效明显。荆襄一带的宋军总兵力接近十三万,且战斗力较强。更为关键的是,荆襄战场实现了与巴蜀战场的联防。

  请收藏:https://m.shuxiangj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