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648章 有迹可循_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价稳,民心也稳;天气差,收成差,粮价贵,民心也会不稳。

  所以皇帝对天气状况也会非常关心,十分重视降雨情况,就有了地方向朝廷呈报雨水的传统。地方官如果遇到雨泽,需要书面向中央汇报下雨受益的土壤公顷数;禾苗成长后下雨,也需要向中央汇报此次下雨受益土壤的公顷数。

  总的来说,雨泽奏报制度为皇帝了解地方雨水情况提供了便利。有了雨雪信息,皇帝就能够预估该地收成,提前做出相应的规划,稳定粮价,维护社会稳定。从这个层面看,雨泽奏报制度在维护王朝统治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徐宏明白本朝同样也都有关于地方官上报雨水的惯例,仁宗时期还专门下旨“诏天下诸州月上雨雪状”。但是小皇帝与其他历朝历代皇帝不同,过去详细记录天气的“晴雨录”并没有在所有地区推行。

  原因无非是制作“晴雨录”的工作量很大。如果按照三班倒的工作制度估算,想要顺利完成“晴雨录”的记录,至少需要三个人合力。对州县来说,三个人的工资也是一笔大开支,会增加地方财政开支,导致他们不愿意干;

  再有“晴雨录”主要的阅读者只有皇帝一人。试想一下,全国上千个县,如果每县都呈报,即便皇帝不分昼夜地阅读,也无法将全国每一份《晴雨录》过目。这也导致呈报天气更像是个临时性工作,皇帝关心就多报,不关心就选择性的遗忘了。

  不过对此项工作,徐宏发现皇帝却极为关心。他统领侍卫营后常与当时的御前办打交道,发现其在审阅地方官员送上奏表时会将其中有关天气的内容皆摘录下来,并单独汇总成册,留存备皇帝查询。

  此事工作量不大,可是很繁琐。徐宏问过才知皇帝早在帅府时期就对天气变化情况十分关心,在琼州不仅要求各州县要将天气情况每月汇总上报,还要求驻军将潮汐、海况和江河的水量做详细记录上报。

  因此直至现在只要是帅府出身到地方任职的官员和军将仍保留着这个习惯,在上奏表时都会将天气情况顺便上报,仔细的仍会将主政和屯驻地天气情况按月汇总呈报。甚至有些官员出差,沿途的经过地遇上下雨,也会随手记录,向皇帝汇报。

  奏表是地方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也是皇帝与大臣之间重要的沟通媒介。通过批阅奏折,皇帝可以了解官员的日常工作及地方突发情形。虽然夹杂的天气内容有些“枯燥”,但官员们上报这些信息的积极性非常高。水灾雪灾会报,日常的雨雪尺寸也会报。

  时间长了,徐宏还知道皇帝获得各地天气情况的渠道并非只是这些地方官员。

  对天气变化情况做的最好的是水军,他们成立了专门的机构,会对每日十二

  请收藏:https://m.shuxiangj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