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513章 坑孙子的_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套路极多,可谓是即挣足了天朝大国的面子,自己也落了实惠的。

  朱元璋时代的朝贡使团带有贡品,大家都知道,且要光是看这部分贡品和回赏,明朝肯定是赔本的,不过朝贡使团往往还带有超过贡品价值十几倍的“附至货物”,明廷占便宜的地方就是“附至货物”贸易。朱元璋霸气地规定这些“附至货物”的六成明廷包圆了,外邦使节、商人们就不用另外找销路了。

  而如果外邦使节觉得明朝政府人傻钱多,那他才是很傻很天真,因为如何付账是朱元璋说了算。不但付款方式是价格他说了算,如何结算也是自己定义,可谓是超级霸道的帝王买家。

  比如明朝国内一斤铁的售价是五十文钱,明朝付给朝贡使团的价格却是一斤铁三文半钱;明朝国内一把普通大刀的价格是六十二文半钱,日本进口倭刀的价格却被明朝硬性规定为三十七文半钱;明朝国内一斤胡椒百文,而收购使团的胡椒价格仅是三十五文钱。

  朱元璋还特意规定买这些货物,货币只占一成,其他九成用绢或者其他实物抵扣。早年明朝中央政府给予的货币其实是官方比价的纸钞,完全没有贵金属储备金,老朱家想印多少就印多少。明朝政府抵扣的绢也非常“坑人”,国内售价在二百余文到六百文间波动的一匹的绢,明朝政府愣是弄出了千二百文的售价。

  所以使团购买了明朝货物,明朝政府都涨价了十几倍,明政府可特别规定使团买东西要么要真金白银香料付账,要么接受明朝官方的“坑孙子价”。朱元璋父子这么宰人,可外邦使者还是抢着上供,其实正是因为和中国贸易依旧存有暴利。

  而郑和下西洋实际上是朱棣对老爹朝贡贸易的延续,是继续老朱家的“坑人”外贸政策而已,可见朱元璋父子从来就不是冤大头,抡起坑人来,历史上诸多的皇帝拍马都追不上。可是这么好的买卖却被经常被文官们攻击为劳民伤财,似乎大明坚持远洋政策就会国将不国一样,而朱棣一死,他儿子也就立马禁海封航了。

  老朱父子那就是赵昺的榜样,他也想好了自己就照葫芦画瓢,坑这帮无利不起早的孙子们。这种事情看起来是有些有伤‘天朝’大国的脸面,其实这个世界上观念和现实总是存在差距的,嘴里说的一些观念与实际运行中,有些规律还是存在着不同的。

  到这种时候,就需要在表面政治正确的掩盖下,进行底下的实际政治手法去操作,虽然两者看似矛盾,但用起来可以并行不悖的。套用《了不起的盖茨比》书中的一句很有名的话来说就是“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当然赵昺也知道这些海外藩国来朝除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外,

  请收藏:https://m.shuxiangj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