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471章 只能这样_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宫城虽小,可朕一家足够住了。”赵昺笑道,“现在临安城中再难寻一块空地,若是三省六部另择地扩建,征迁民居又是扰民,而旧宫荒废太过可惜了,不若利用起来,也可解当下之困。”

  “嗯,旧宫总是荒弃,也会显得我朝势衰,加以整修也不失为计!”陆秀夫点点头道。

  “你们看!”赵昺遥指旧宫道,“现在宫城前广场狭小,上元节灯会万民齐聚,不少人因为拥挤而受伤。而丽正门之外地方是其数倍,又紧邻御街,日后凡有大朝仪和盛会也可到此举办。而朝廷各省部寺监皆移于此,有事也便于互通,不必往来奔波。”

  “陛下所言不错,索性重修明堂,以彰显我朝气象!”文天祥道。

  “嗯,可以商榷!”赵昺点点头。他知道修建明堂不仅是建起一座大殿,而是对旧有制度的恢复。明堂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祭天礼之一,它于九月吉辛日在行礼殿(即明堂)举行。周公明堂礼是儒家经典中明堂礼的典范,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

  经过秦汉、魏晋学者长期地考辨、讨论、注释,周公明堂礼制的记载逐渐丰富,同时也造成了异论丛生的滥觞。这一时期,明堂礼实践有限。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明堂礼制的繁荣时期。唐朝理清了天、帝之间的关系,正式承认五帝亦为天,明堂礼由享帝礼升为祭天礼之一。

  唐朝确立了一岁四祭天制度,并区分大礼、常礼之别,确立了三岁一亲郊制度,制定了详备的祭祀仪式,形成了严父配天制度。宋代称得上是明堂礼制的鼎盛期,自仁宗末年开始,三岁一亲郊制度形成完善、固定的制度,皇帝每三年一次亲自举行南郊大礼或明堂大礼。

  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天子之庙”,成为帝王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古人认为,明堂可上通天象,下统万物,天子在此既可听察天下,又可宣明政教,是体现天人合一的神圣之地。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这里举行,借神权以布政,宣扬君权神授。

  南渡之后,宋朝并没有修建明堂,而是以大庆殿代之。而赵昺改崇德宫为宫城后,大庆殿就是块牌子,用到的时候,就将牌子挂上,不用了就摘下来。所以每逢朝廷大典,朝臣云集,低阶官员都不得不站到廊下听诏。而元旦朝会赐宴,廊下都摆不下,只能在殿前广场上就着北风吃饭。

  建一座大殿用于举行典仪即是形式上的需要,也是现实的要求。不过赵昺尚不清楚建这么个玩意儿要花多少钱,平日能否挪作它用,总不能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建成了,就三年用一回,平日当花看,还要花费人力和财力维护。所以他还有些含糊,觉得可以提到议事程序上,但建不建,看看预算

  请收藏:https://m.shuxiangj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