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453章 悄悄改变_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给二人去做,一个精明强干,一个坚守原则,他相信能通过二人的考察,绝对没有问题。

  “属下遵旨!”有皇帝撑腰,倪亮对其冷哼了声施礼道。

  “哼,这个不行,你也选一个让我看看!”陈墩也不示弱地道。

  “朝宗,你在做什么?”这边说的热闹,平日也是话痨的江朝宗却是没插一句嘴,而是看着刚才铺在案上的地图发呆,赵昺好奇地问道。

  “陛下,宫中所用的舆图,怎生不会失真,而属下地图确是越远越不准确!”江朝宗为枢密院职方司主事,其负责的就是勘察天下地理、河流,绘制舆图。所以他很快发现了宫中地图与职方司绘制的地图大有区别,比之自己的更为精准。

  “嗯……”赵昺听了皱皱眉,其实答案很简单,但是他一时不知该怎么解释。因为这不仅是绘制方法的不同,且牵扯到当下人对天地的认识。

  制图学在东西方都是古老的学科,可上溯至史前关于渔猎之域的描绘。在欧洲,公元前3世纪希腊天文学家埃拉托色尼能够计算出五十里范围内地表长度的正确数值。公元前1世纪的希腊人马里努斯首先提出在地图上运用投影的思想——把地球圆形表面的全部或部分压缩到一个平面上。

  在中国,地形测绘自然也很古老,先秦时期已经发明了测量工具“规”与“矩”并进行地形测量与方位测量。汉代,天文定位法被引入方位测量,十字线网格测量距离的原理也得到应用。说起地图绘制,当古罗马人还在绘制道路里程图时,晋代的裴秀就发展出一套绘制地图的理论并据此绘制《禹贡地域图》。

  赵昺清楚东西方在制图学上此时已经走上了两条道路,而裴秀在绘图上的理论可以影响了中国一千余年。他的理论可以概括为“制图六体”,即制图时要考虑的六方面因素: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道路里程)、高下(地势高低)、方邪(角度)、迂直(弯曲度)。

  有了这些考虑之后,可以确定各地标的空间关系,但如何将这些关系呈现在一张平面图上呢?这便衍生出“计里画方”之法,是为使地图图形正确缩小尺寸而设计的按比例绘格网的方法。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边长代表实地里数;然后按方格之框定绘制地图内容。

  因而“制图六体”成为中国传统制图理论的重要依据,计里画方之法则是基本操作法,双双沿用一千五百余年,历代著名地图都少不了计里画方。裴秀之后,还有唐代贾耽的《海内华夷图》、北宋沈括的《天下州县图》以及元代朱思本的《舆地图》。但皆没有跳出这个圈子,历朝所改良处主要在纬度及里程测量的精准度以及折算的比例。

  宋朝普遍使用“水平”(水准仪)、“望尺

  请收藏:https://m.shuxiangj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