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381章 基本同意_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己这次加强了中书省的份量,职权也较从前有了增加,他们当然满意。但是这种表态眼下只代表他们个人,至于其他人又没有意见,还要商榷。

  现在三省的机构基本已定,而他们所言的‘九寺’中的寺,当然不是和尚庙。那‘寺’是什么机构?最早在《汉书》中就已经指明——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其含义在最早的汉语中就有朝廷之意。广义上而言,朝廷设置的官署府衙都叫寺,等同于国家机构。

  秦汉时期,朝廷实行三公九卿制,其中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为寺,因而有“三府九寺之称”,三府把握大政方针,九寺则分管具体事务,级别相当于今天的国家部委。某些情况下,府和寺也是可以并称的,如汉代的御史府,又称御史大夫寺。

  三公九卿的构造唐代是寺最多的一朝,统共有九寺,分别为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这九寺级别低于六部,负责国家具体事务。宋代沿用了唐代的九寺之职,只是各寺职权做了相应的调整,地位与部相当,也是国家的常设机构。

  首先上文已经提到的大理寺。商周时期,中央司法官之名为大理,即“整理律法之官”,此“大理”非云南大理自治州的那个“大理”。至秦汉时期,大理改名为“九卿”中的廷尉。廷尉的职能是掌管天下刑狱之事,廷尉的办公之处又叫廷尉署。

  影视剧中,太常寺的出镜率虽不如大理寺,但在古代,它的重要性不比大理寺低。在中国古代社会,定期祭祀先祖是国家大事,同时,王朝的礼乐教化更彰显了政权的权威。而太常寺就是王朝礼乐、祭祖慰天的最高机关。汉代独尊儒术后,太常寺的地位得以稳固。

  “鸿胪”一词,东汉学者应劭解读为“鸿,声也;胪,传也,所以传声赞导,故曰鸿胪”。也就是说,“鸿胪”代表着传达信息,指代的便是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王朝对于各国朝贡交往极为看重,往往给予前来朝贡的国家使节封侯以赏赐和礼品,招待使节食宿,这就需要设置一个专门接待外国使节的机构,这个机构就是鸿胪寺。

  光禄寺的职能和太常寺有部分重合,兼管皇家的祭祀和朝会之事,但光禄寺的发展历程类似大理寺,直到北齐时期才设置正式的光禄寺,位列“九卿”之一。简单来讲,我们可以把光禄寺理解为皇室专属的后勤机构。每到皇帝要举办大型朝会时,光禄寺负责准备酒宴和场地,太常寺准备礼乐,一同把朝会搞得热热闹闹的。

  太常寺管礼乐,光禄寺管饮食,太仆寺则管马政,负责古代战略物资马匹的储备与皇室成员的交通出行。秦汉时期,由于骑兵作战需求的大幅增加与交通

  请收藏:https://m.shuxiangj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