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365章 所问非答_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后宫,而宦官可以。到了汉成帝时又废除中书谒者,重新以士人为尚书令、仆射,并增设三公、民、二千石、常侍等四曹尚书,这才是尚书仆射和六部尚书的来源。

  士人自然是正常的男人,不能随意进入内宫了,如此他们就堂而皇之的成为朝官的一部分,进入了国家的体制内。至东汉时期尚书令的地位空前提高,无丞相之名而行丞相之实,三公也完全被架空。时间一长,皇帝对尚书令慢慢也不放心了,于是尚书令也开始走上三公的老路。

  中书谒者被废除,到了曹魏时期设立了中书监和中书令。北周设立内史中大夫。隋朝为避讳所以改名内史令。唐代复原名。所以说门下省、门下侍中本来是秦朝丞相属下的小吏,因为主要负责丞相与皇帝间的公文往来,地位日渐提高,且西汉时期成为了一个头衔,任何官员都可以当。而侍中当时的职责相当于皇帝的生活秘书,甚至还得给他端屎端尿。

  至于汉成帝的四曹,东汉改常侍曹为吏曹、选部。曹魏改为选部为吏部、二千石为都官、民曹为左民,并增设度支、祠部二尚书。东吴也设了户部尚书。西晋设起部尚书,主管工程事务。北魏设仪曹尚书,北齐设祠部尚书。北周设吏、民、礼、兵、工等部中大夫。隋朝改中大夫为尚书,并改都官为刑部。于是六部尚书的名称就这样定下来了。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各有职司。中书主发令,朝廷一切政令和旨意,皆由中书省发出,而名义上是皇帝的诏书,在唐时叫做敕。凡属重要政事之令,一定要皇帝下敕行之。但实际上皇帝自己却并不拟敕,而是中书省拟定,叫做定旨出命。在中书省中,中书令为正长官,还有贰辅官中书侍郎,中书侍郎下还有中书舍人,员额有七八人之多。”王应麟接着解说道。

  “唐的三省制,中书舍人官阶并不高,他们却有拟撰诏敕之权。遇中书发布的敕令,多由他们拟撰。中书舍人拟稿,是分由各舍人各自拟撰,是谓五花判事。然后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就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诏书,然后行达门下省。所以唐时朝廷定旨出命之权实为操于中书省。”

  “中书省以皇帝的口吻撰写各种制诏后,将这些制诏发给门下省,由门下省进行审核。无论能否通过审核,门下省都要在诏书上签署审核意见,返回给中书省。如果通过了审核,则由中书省呈送御前,皇帝御画可字,复回门下,正本由门下存档,再另外抄录一份,加盖印玺,交由尚书省执行。如果制诏没有通过门下审核,门下省也会在诏书上签署不通过的意见,甚至直接在诏书上不合理的地方

  请收藏:https://m.shuxiangj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