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296章 制度保障_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血的教训历历在目,赵昺当然不会视而不见,他在整编新军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个问题。除了采用军政分开,遣暗探监视,对兵员进行混编等措施,还对宋军募兵制进行改革,改终身为兵为服役七年为限,期满后可以退役返乡。但是进入江南后,赵昺采用的军制其实与赵构创立的屯驻制相似。

  屯驻军制是在南宋初,军队经历了由溃散到整编的过程,逐渐形成五支屯驻大军。到南宋中期为止,陆续在兴州、兴元府、金州、江陵府、鄂州、江州、池州、建康府、镇江府,设御前诸军,由都统制和副都统制管辖。以此长期镇守军事要地,抵御敌军的入侵,而非北宋时期实施的禁军更戍法。

  赵昺沿袭了这种做法,以禁军各部分驻沿江要地,组织起长江防线。但是这种做法同样存在着前时的弊端,因此他吸取了曹操防范军队叛降的措施……

  在三国末期,夏侯霸投降蜀汉可以称得上大事件,而在其投降的过程中,夏侯霸没有带走一兵一卒。再比如“淮南三叛”中的毋丘俭,在寿春叛乱过程中,士兵根本不会与他一起叛乱。钟会在姜维的怂恿下想自立蜀中。谁知还没成功,钟会就被属下杀死。

  相比之下,吴蜀两国的情况就没有这么好。蜀国大将孟达投降魏国时,可是连人带城都一起带着的,吴国的情况也基本差不多。蜀国被灭后,投靠西晋的东吴步阐,投降时候带了西陵城以及数万士兵。那么问题来了,是魏国士兵忠诚度高?

  当然不可能。魏国士兵投降不跟从武将一个最大原因就是魏国的制度,就是曹操创立的错役制。这项特殊管理制度的建立使得魏国士兵叛变变得有所顾忌,而错役制的核心就是离间骨肉。

  东汉末年,军队都是采用“部曲”形式,就是家人和士兵在一地。由于当时军阀割据仅占一州或数郡土地,士兵基本都是在本地,家人也跟随在一起。后来的魏蜀吴三国,也将“部曲”制度保留了下来。不过,魏国却特立独行,“人役户居各在一方”,将家人与士兵分离开,称为“错役”。

  曹操时期,这种情况相当普遍。比如:当时曹操平定冀州之后,对于冀州投降的袁尚士卒就调往许都南部驻防。曹操赶跑马超之后,就将关中地区的士兵调往关东。曹操之后,司马昭在平定了淮南的叛乱后,也将东吴的降兵调往中原地区。

  除了调士兵,还经常调士兵家属前往其他地方。在魏国核心区域邺城,就有一个特殊群体“士家”。这些人就像士兵的人质一样。士兵前往各地驻守,而他们的家人却在邺城附近居住。不仅如此,他们的户籍不变更,家人世代从军。这种制度,很像后来元朝的军户制度,这些“士家”除了居住在一起,通婚

  请收藏:https://m.shuxiangj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