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074章 岂有此理_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州也由一个政治、军事城堡转变为经济文化城市。

  从晚唐开始,扬州常遭兵燹,城池也屡遭毁坏。自杨行密在扬州称吴王后,社会才得以短暂地安定,城郭也得以修缮。后来徐知诰取代了杨吴,改名李昪,登上了帝位,国号大唐(史称南唐),这时扬州地属南唐。后周显德五年,周太祖郭威的旧将、时任殿前都虞侯的韩令坤,从南唐的版图中夺取了扬州,扬州城又一次成为瓦砾废墟。韩令坤就在唐罗城故址东南隅筑城,称“周小城”。

  宋初扬州城是在“周小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李重进镇守扬州时,在唐城的南半部加以改筑,城周十二里,叫“州城”,也是当下“大城”的前身。后因城损坏莫濛修筑,宋廷分别在乾道三年五月、翌四年八月、淳熙八年、绍兴三年等亦有修筑。

  南渡后,因背后金兵威胁,扬州作为南宋前卫基地的重要性增强,建炎元年九月、二年十月,扬州吕颐好修缮城池。这次由知州郭棣修筑的城,北以柴河做城壕,运河为东缘和南缘,西以保障河为界,周长二千二百八十丈,约有十五里,被称为大城。

  由于金兵屡屡来犯,郭棣认为唐代子城地势高,可以凭高临下,有利于防守,打击来犯之敌。于是在唐城旧址上重建城池,叫“堡寨城”,此城与宋大城南北对峙,中间相隔二里,这一段空白,容易使敌人将两城阻断,相互之间难以照应。于是又版筑一座可以连接这两座城的城,它的北门连着“堡寨城”的南门,它的南门直通宋大城,此为‘夹城’。

  与其他城池一样,夹城东西南北各有翁城,其中西门是双瓮城的形式,正门前有月城,作为战略碉堡,以阻击敌军袭击。但城内除了粮草仓,练兵场,兵器库等备战设施外,只有两条联系东西南北的十字街作为军事通道。

  后遭受到蒙古压迫的金于嘉定七年五月迁都于汴梁,由于宋室更加恐惧金或许会逼迫南方宋的版图,扬州事主管崔与之坚固扬州城防护,与之疏浚城壕,在门口开月河设吊桥,大城和堡城之间以前郭棣所造的土城连接此时改为砖筑,以加强防卫。

  淳佑十年贾似道曾移镇两淮,以宋大城地处卑渫不易据守,因而在蜀岗上广陵故城遗址筑堡城,周一千七百丈,因在宝祐年筑,故称宝祐城。李庭芝镇守扬州后,因平山堂地高可下视城内,若元兵攻来则可在此构筑望楼俯瞰城中,又在“宝佑城”西加筑“圃城”,把平山堂包在内,称“平山堂城”,这样就又多了一个制高点,可防止元兵占据蜀冈向扬州城内射箭。

  由此扬州一地有三城,即大城、夹城、宝祐城。三城的平面形状,因是两头大,中间细,形似蜂腰,故又称“蜂腰城”。在宋朝的守

  请收藏:https://m.shuxiangj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