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79章民政军_汉末之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于高堂,使百姓跪拜,他们不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反而搜刮民脂民膏。归其缘由,这是察举制的弊端,无数不学无知,志大才疏者依靠宗族势力举为孝廉,此多无德也,与宦官外戚无二类。吾欲举荐陛下废除察举制,在选拔文官上面,以直言极谏、贤良方正、博学宏词、才堪经邦、武足安边等科考试选举官员,吾称其为科举。世家之中人才济济,吾相信寒门之中人才亦有不少,凡科举及第,金榜题名者,分郡县为官吏。不及第者,纵使世家豪族弟子,亦不用。大浪淘沙,以精明强干者替换宦官党羽,将宦官势力挡在科举门外。”

  人世间,永远没有公平,平等可言。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纵使开科取士,也做不到公平、公正,那些萌门入仕者不计其数。大多数人都是终生不第。

  历史的舞台上,总会出现一些特殊的人,来激励另一群人。

  科举就和后世的高考性质差不多。

  科举能打破豪门士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凡大汉境内的人才,都有可能被选拔出来。而在后世,很多因为出身和地位不能被推荐上大学资格的普通人,只能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同样的,它们的得失不仅仅是影响到一人,亲人、朋友,故乡荣辱。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十年寒窗苦读。”“头悬梁,锥刺股。”

  科举和高考好像就像双刃剑一样,每天起早贪黑,即充满希望,又充满痛苦。

  若有明君,若出贤臣,高考则公平公正,反之则尽失人望。

  虽然科举会导致举子出现趋附奔竞的风气,但却能起到抑制门阀、奖拔寒庶的进步作用。不让“上品无寒门,下品为士族”这种情况再发生。

  想要“开万世之太平”,科举的出现,必不可少。

  “军队的方面,也可以相应改革。吾之想法为设立四等十八级军功叶。军功叶是铁匠打造的铁、铜、银、金四等柳叶状的物品,吾等就称它为军衔。铁叶共六片,军功够,可以缀六片铁叶于战甲上;六片铁叶,再立功勋,则晋升为一片铜叶,铜叶有五片;五铜叶后晋升成一片银叶;银叶有四片,四银叶后,将晋升为一片金叶。金叶共三片。军衔不属于官职,而属于荣誉。可以鞭策士兵,激励士兵的士气。让士兵向往肩抗银叶、甚至金叶会乡那种独特的荣耀。”

  刘凡将最后一项军制改革说了出来。

  前面两项很难实施,这军制改革却很容易。因为在这一方面,刘凡没有将他的剑,指向各地州郡军阀。

  这个时候裁军,就是将他们往绝路上逼迫,不可取。七王之乱就是例子。

  军衔制度和秦朝的军功授爵不同。

  军功爵过分重视斩获敌军首级的数量,极可能造成杀良冒功、军纪败坏的情况出现。

  军功授爵授爵容易,而由于刑法严苛,导致失爵也容易,结果会有大量负罪负债的士兵出现,影响战斗力。军功爵制度也并非公平公正,普通士兵是得不到公乘以上的高爵的。

  军功授爵极有可能导致暴政的出现,因为军功爵制强调武功多少而决定爵位,结果导致穷兵黩武,武人横行,国家不能走向文治,出现暴政。

  刘凡说完之后,回到主座,想看看他们的反应。

  忠臣,并不都是刚正不阿之人,他们大多是士族出身,刘凡这几条,也必然侵犯到了士族的利益。

  请收藏:https://m.shuxiangj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