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70章_如果这是宋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起的叛乱。这时李继隆年未弱冠,没到20岁,就走上了战场。

  战绩突出,凶险百倍,他曾经连人带马摔进山谷里……再只率领300名士兵到长沙去剿灭数千名当地的蛮族,结果毒箭贯穿他的手臂,大胜之后奄奄一息……进入太宗朝之后,他开始独当一面,人人都说,这是因为他是天下第一小舅子,但是纵观他的战绩,除了在君子馆惨败时他让人愤怒之外,几乎从来没有败绩,就算在雍熙北伐全线溃败中,也只有他的人马全军而回。

  不夸张的说,在太宗朝中晚期的10年之间,他是宋朝对外战争中总揽全局的人。

  但是他被赵恒在人间蒸发了,国家无论出了什么事,都与他没有关系。灵州失守,他的好朋友裴济战死,他立即请战,但不被理会;望都之战失败(王继忠被俘),李继隆多次上书,要再上战场与辽国决胜负,但仍然被搁置……至于这时他被宋朝想起来了,官方的说法是因为战况危急,必须动用一切力量。

  但是真正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李继隆己经没有什么危险系数了。因为他的妹妹明德太后在九月份己经病逝,临时前想见见自己的兄长,但格于禁忌,李继隆只能在妹妹的寝宫大门外跪拜,与亲人永诀……就是在这种蚀骨之痛中,他接到了朝廷的征调军令。

  战争终于来了,你可以上阵了。

  李继隆被任命为驾前东面排阵使,副手是侍卫司马军都指挥使葛霸,正在大名府激战的孙全照被任命为都钤辖,张旻、石保吉、秦翰等赵恒的亲信悉数上阵,率领开封禁军赶赴前线,但目标是……澶州。

  前面的大名府不管情况怎样危急,这些生力军都置之不理。因为他们使命只有一个,为皇帝打前站。

  宋景德元年十一月二十日,公元1005年的1月3日,宋真宗赵恒终于御驾亲征,命雍王赵元份监国,率领文武百官,连宰相带将军,全体出战。也就是在这一天,他又一次接到了王继忠的信,信里面再次声称辽国的皇帝愿意和谈,但是宋朝的使者怎么总也不露面?

  赵恒在亲征的路上回信,说曹利用己经出发,将穿越大名府战场,要辽国表示诚意,派兵将接待护送。就这样,一边揣着和谈的密信,一边带着数十万把尖刀,宋朝的皇帝在逐渐接近辽国的陛下。不过感觉怎么这么的怪哪,当年的密信应该是当时的最高机密了,不会有几个人知道。于是走在一片杀心的庞大军阵中央,下决断的这位皇帝却肯定是首鼠两端的。

  要狠狠的打,还是留下分寸和余地?打得太重了,辽国会不会恼羞成怒,不再和谈了?那样不好吧!

  一切不得而知,只是刚刚走出去一天,后方就突然传来一个噩耗——留守京城的皇弟雍王赵元份暴死,除了开门晦气之外,还得马上决定谁回去监国。

  选中的人叫王旦,这位后来的宋朝首相接到命令以后没有马上启程,而是说:“请陛下宣召寇准,臣有话说。”寇准来了之后,王旦的话是:“陛下,如果10天之内还没有胜利,我需要做什么?”

  注意,只是10天。是不是非常古怪,两国君主亲自交锋,无数兵将生死相搏,这样的场面,10天能分出来什么结果?但是在正史记载中,赵恒一下子就沉默了。

  他想了很久很久,才说出了三个字——“立太子。”

  等于交待了后事!

  因为辽军这时又有了新的动向,他们似乎是知道了宋朝的皇帝正在做什么,己经扔下了大名府,冲向了黄河北岸的澶州。像是急于接近赵恒,这个当时世界上最珍贵、最富有,看上去也最容易抓到的猎物。

  这是和谈的迹象吗?在这种压迫之下,出征的第二天,也就是公元1005年1月5日,宋军抵达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时,危机再次出现了。

  军队里突然谣传四起,说前方战事危急,皇帝马上就要南逃了,连逃跑的最终目的地都己经定好,是南唐的故都金陵。

  请收藏:https://m.shuxiangj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