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22章 放下心结,军校制度_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22章放下心结,军校制度

  朱樉到的时候,朱元璋和朱标,正在一字一句研究张异说过的话。

  朱樉小心翼翼,行了个礼,没有人理他。

  他自顾找了个地方坐好,等皇帝和朱标发声,同时,他也有些忐忑。

  锦衣卫记录下的内容,是将张异和他的对话原原本本记录,他生怕张异的某些话语,会让他受到伤害。

  他还做好准备,如果张异真的惹了父皇,一定要求情。

  “这小子,在你面前还是悠着点了,要是当着朕的面,怕不是就当面骂了!”

  朱元璋一字一句终于读完了锦衣卫记录的话。

  他甚至能在脑海中,浮现出张异指点江山的画面。

  先不说张异的话有没有道理,老朱心里挺怀念跟他吹牛的日子。

  朱元璋眼中露出缅怀之色,这是朱樉很少看到的,父皇温柔的一面。

  “太子,你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朱元璋放下密奏,将目光落在朱标身上。

  朱标抽出神来,呵呵笑:

  “儿臣觉得张异说的有道理,尤其是关于科举的事情,张异确实指出了父皇的疏漏之处!

  父皇只看中了那些人表面上的能力,却没有看到举荐的人才和科举人才的区别,和他们背后的资源!

  父皇当初改革科举,本意上就是为了摆脱某些人的影响,可如果父皇真的停了科举,那恰恰回到起点!

  张家弟弟有句话说得听挺好,这些人能力行不行先放在一边,重要的是,他们是天子门生……”

  天子门生!

  上次徐达说过一次,如今通过朱标的话语,朱元璋再次咀嚼这四个字。

  科举诞生的意义,不就是朝廷绕过门阀取士,让天下读书人,有个上升的渠道。

  这门阀虽然已经没落,但某些势力,依然存在。

  如果以推举制,举贤能。

  这“贤”谁来定?

  而且,这些贤能的人才,他们被推举上来,最应该感谢效忠的人,是谁?

  朱元璋想到这个问题,后背发凉。

  他最在意的东西就是控制相权,可举荐制度,在张异眼中,其实就是一直在加强相权。

  “朕疏忽了,这小子骂得好!”

  朱元璋已经当了六年的皇帝,也不是洪武初年那个迷茫的朱重八。

  但不管是谁,都不免受到自己的出身和三观的影响,

  人不自知,而朱元璋这种刚愎的人,身边也很难出现魏征那样的大臣。

  老朱读过张异的话,意识到自己又被自己内心的某些东西的遮蔽了双目,这件事权衡利弊下来。

  确实做得不对。

  见他主动认错,朱樉心头震惊。

  和朱标不同,朱标日夜和皇帝在一起,朱樉只有偶尔的时间,才能见到父皇。

  老朱在他心目中,是个不会错,也很少认错的人。

  但皇帝很丝滑地,接受了自己的错误。

  “难怪李世民说,以人为鉴!

  只可惜,朕身边缺少这

  请收藏:https://m.shuxiangji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